你我所知道的佛光山~
有沒有真正的去參觀呢?
答案應該是沒有!
原因是當時去的時候還小根本就不懂到這裡來是要做什麼,只知道有很多很多的大佛﹅寶殿及樓梯.
記憶中的佛光山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的大這麼多的地方可以參觀,現在的佛光山多了詳盡的導覽﹅動線及更多讓人覺得很平靜的地方.
有空的話不仿可以去看看,這座在高雄大樹的"佛光山"
認識佛光山
佛光山緣起
佛光山是個菩薩道場,主張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,先度生後度死,先生活後生死,先縮小後擴大,以常住大眾及佛教事業為優先,舉凡教育、文化、慈善、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,都積極參與。
佛光教團提倡人間佛教,致力宣揚佛法與生活的融和,今日的佛光教團,是由許多默默耕耘的佛光人所凝聚而成,上承教主佛陀的真理妙諦,中循歷 代祖師的遺風德範,下啟萬代子孫的幸福安樂。佛光教團以悲智願行的菩薩精神,為佛光人組織的架構;以慈悲濟世的願心從事文化教育,為佛光人實踐的內容;以 群我關係的調和,為佛光人思想的基礎;以散播人間歡喜,為佛光人修持的法門。佛光人均矢志發揚此佛光精神,俾能達到光大佛教,普利群倫的目的。
以文化弘揚佛法
佛光山的文化事業有編藏處、佛光文化事業公司、佛光書局、佛教文物流通處、佛光緣美術館、香海文化事業公司、如是我聞文化公司、人間福報、 人間衛視、普門學報等,透過編印藏經,出版各類圖書、發行報紙雜誌、提供書畫、錄影(音)帶、唱片、影(音)光碟等,肩負起為大眾傳播法音的責任。
以教育培養人才
為實踐大師提倡「人間佛教」的理念,佛光山於海內外創辦了十多所佛教學院,延聘優良師資授以優質教育,培育出無數僧俗二眾弘法人才。除僧伽教 育外,本山亦致力於各項社會教育,如兒童、中學、大學、信眾教育等,以及定期為社會各階層人士舉辦之種種活動,藉此讓佛法普及社會並提升佛教徒的生活品 質。
以慈善福利社會
佛光山本著佛陀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慈悲濟世的本懷,創設「佛光山慈悲基金會」,提供各項免費服務,包括佛光診所、雲水醫院、老人福利、兒 童福利、殘障福利、貧困病患醫療補助及舉辦義診、低收入戶之照顧、急難救助、僧伽病患醫療救助、貧困喪葬補助、志願服務之辦理及推廣、器官移植之補助,乃 至大慈育幼院、佛光精舍、萬壽園公墓、宜蘭仁愛之家、崧鶴樓等慈善事業。
以共修淨化人心
佛光山暨各別分院的僧俗二眾,每日五時三十分聞板聲晨起上殿後,即開始一日的行持。本山弟子或誦經持咒,或禪堂打坐、佛堂念佛。早課、早齋後,學院同學進入教室上課;職事則於個人的靜室修持、出坡作務,然後服勤公務。
無論是殿堂知客、寺務行政、文化編輯或弘法教化等工作,直到晚上的課誦修持到開大靜養息,佛光山的弟子,每日修持平均在八小時以上。
此外,本山尚有舉辦信徒朝山、精進佛七、禪七、寺院巡禮;別分院辦理法會共修、八關齋戒、各種懺法、聖地參訪等,皆為佛光山弘法工作、淨化人心的重要一環。
佛光山的宗風
1、八宗兼弘,僧信共有。 2、集體創作,尊重包容。
3、學行弘修,民主行事。 4、六和教團,四眾平等。
5、政教世法,和而不流。 6、傳統現代,相互融和。
7、國際交流,同體共生。 8、人間佛教,佛光淨土。
佛光人的理念
1、光榮歸於佛陀。 2、成就歸於大眾。
3、利益歸於常住。 4、功德歸於檀那。
佛光人的精神
1、佛教第一,自己第二。
2、常住第一,自己第二。
3、大眾第一,自己第二。
4、信徒第一,自己第二。
佛光人的信條
1、給人信心。 2、給人歡喜。
3、給人希望。 4、給人方便。
佛光山的目標
1、提倡人間佛教,建設佛光淨土。
2、建設四眾教團,促進普世和慈。
佛光山的建築理念
佛光山本來是一座荒山,在短短的數十年中,能夠創建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座十方叢林,其中論建築的氣派、廟宇的寬廣,佛像的雕塑,庭院的規劃,殿閣的佈置等皆與眾不同,獨樹一格。
佛光山是由五座小山所組成的,包括:
(一)第一座山是東山,此山建設包括地藏殿、大佛城、大智殿、男眾學部。
(二)第二座山供信徒朝山禮佛,包括有放生池、不二門、淨土洞窟、朝山會館及 大雄寶殿。
(三)第三座山內容包括有寶橋、大悲殿、東方佛教學院、中國佛教學院女眾學部。
(四)第四座山是福慧家園與信眾教育園區。
(五)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頂──普賢殿、佛光精舍、大慈育幼院。
它形如蓮花瓣狀,在地利上,先天即已具備了佛國淨土的條件;在設計上,是仿效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的,同時亦蒐集參照了世界各國佛教聖地建築之精華融 合 建造而成的。在意義功能設計的構想上,是期能將抽象之佛法,以具體、巧妙的方式表現出來,例如:淨土洞窟即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,藉著現代的雕刻、繪畫 等藝 術,把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情形,表現介紹給社會大眾。另一方面,在整體規劃設計的動機上,亦處處表現為他人而設想,例如:信徒遊客在參觀巡山時,走 累了需 要休法佈教、慈悲度眾為主要功能。同時亦不斷的吸取現代科技文明的菁華,以發揮現代化,多元化的休息、喝茶,就近即有供應佛光茶的場所,讓大眾略 事休息一 番,又且安排法師解答有關日常生活切身等疑難問題,以佛法和大眾結緣。
佛光山各項建築均以配合發展弘社教功能。因為透過現代文明的種種產物,能夠使現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,自然地接受佛教;另一方面復求古典宮殿藝術之美,因此兼具傳統與創新之特色,也開創了現代寺院新的風格。
佛光山,是一座集中外古今佛教文化、教育、弘法、慈善、朝聖、觀光為一體的僧信平等的道場勝地,同時又具有學校化、大眾化、國際化、福利化的性格,各項建築的出發點,處處顯示著開山大師建設「人間淨土」的理想與精神。
民國五十九年三月七日,與觀音放生池同時興建的工程有香光亭、寶橋。佛光山秉承佛陀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之平等精神,效法古德仁慈愛物之德範,開闢約千 餘坪之放生池。每當黃昏時刻,夕陽餘輝映照著觀音大士聖像時,宛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觀世音菩薩親臨,救拔無量無邊的水族眾生,在此優美的景緻 下,豈知當年鑿池的艱辛。
觀音放生池興建之時,正值炎夏,工程屢遭豪雨洪水沖毀,但星雲大師與弟子們「濡血護池」,拿棉被床單等覆土,並多次與本山護法陳王市、潘孝銳、董榮芳等居士和洪水不屈不撓的奮戰,終於將水土保持的良好,如願完工。
池中有一個小島,取名「和愛島」,是紀念一位人稱「愛姑」的優婆夷,後來剃度出家,法名「微和」比丘尼,因她的慈悲,熱心贊助放生池的工程,並於臨命終時囑咐,將全部遺產捐獻放生池工程而建立的。
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為四大宗旨之一,為促進佛教文化復興,發揚光大佛教歷史,期以最短時間普遍接引廣大信眾,達到最高之弘法效果,故於民國六十三年秋開工創設佛教文物陳列館(今名為寶藏館)。其間,在全山大眾日以繼夜,集體出坡,始至七十二年完成此浩大之工程。
寶藏館座落於淨土洞窟之上,不二門兩旁,佔地約八百坪。大門前之半月形台階,佛教稱之為拜月台;大門四週,仿莫高窟敦煌佛菩薩的造型,並參考古代文物的質料,用黃石、糯米、黑糖,加上數種特殊石灰混合塑造而成。
內部設計仿台北雙溪文化城的臘像館,全程十八室,分別陳列著佛教的傳佈歷史、叢林生活、大陸名山道場、帝王將相與佛教、詩書、供奉佛陀舍利之舍利殿、字畫、法器、古蹟等,其中大多為海內外教徒獻贈的久藏文物,均極為珍貴。
在性質及價值上,足可媲美故宮博物院。就空間而言,該館分別展出世界各國佛教文物;就時間而言,將歷朝留下來各種珍貴文物陳列其中。參觀者在幾小時內即可具體的認識佛教,是一種實物上的說教,俾使發揮到最大弘法之功與文化保存之效。
淨土洞窟是開山宗長星雲大師,為「提倡人生佛教,建設人間淨土」,達到關懷人文、淨化社會人心之理想,而創建的一座具有文化教育價值的建築物。
淨土洞窟位於不二門兩旁山澗之地,呈「U」字型,建築形態是根據《阿彌陀經》,描述佛國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景緻,是佛教美術、雕刻藝術的結晶,亦是說法佈教的另一契機方式。
為發揚中國文化,依我國六朝雲岡、龍門及敦煌石窟的建築,洞窟利用不二門兩旁山澗及地洞造成,五彩燈光,莊嚴艷麗,美侖美奐。館內分三大部分,東面是佛陀 於祇園精舍為弟子宣說阿彌陀經的盛況,會中千二百五十人俱,有文殊、彌勒等大菩薩;亦有舍利弗、目犍連等十六位大阿羅漢,凝神傾聽,傳神之至,唯妙唯肖。
中間橫道係九品往生洞,壁上浮雕表現佛陀為頻婆娑羅王及王后講《觀無量壽經》的故事,亦即隨眾生修行念佛,福德因緣之深淺而別之九品階位。西面為極樂世界 造型,結構奇巧,以雕塑、描繪,鉤畫出極樂世界之莊嚴,如西方三聖、四色蓮花、七重行樹、眾鳥說法,善人俱會等,令人如身歷其境,親臨佛土之感。淨土洞窟 於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開工,七十年二月五日開放參觀。興建之初,曾有人問星雲大師:「為什麼不建十八層地獄?讓人產生恐懼而不敢為惡?」星雲大師說:「我 建極樂淨土的殊勝美好,使人嚮往清淨的彼國,不是更積極嗎?」。
不二門後,五百尊白玉雕刻而成的阿羅漢,栩栩如生,每尊形貌、表情各異其趣,是佛光山的『靈山勝境』。 兩旁的菩提樹,枝葉婆娑,軀幹高聳入摩空,花草樹木,相映奇趣。
大雄寶殿於民國六十四年奠基,基石乃得自印度佛陀說法處,金剛座下的五谷磚,表示一脈相承佛陀教法,展開未來風範,具有深遠的意義。經過七年的籌劃興建,克服種種建築上的困難,終於完成其壯觀懾人的外貌以及精工裝潢的內部設備。
殿前的丹墀「成佛大道」佔地約千餘坪,可容納三萬人以上之聚會。「成佛大道」上舖有方型水泥塊,刻有優美線條,係佛光山大眾合力畫上。丹墀四周迴廊環繞,富麗莊嚴。
大雄寶殿建地一千零八十坪,殿高約一百尺,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等三寶佛,每尊高約二十六尺。佛前供桌以土耳其玉鑲成,殿內四周牆腳以義大利紅寶石鑲成。大殿四周供奉有一萬四千八百尊釋迦牟尼佛聖像,可供千人以上作早晚課誦或法會佛事。
大雄寶殿內的大鐘為純銅打鑄,重約三千八百公斤,直徑六.二台尺,高八.六台尺,費時二年,經過兩次的鑄煉方成。大鼓直徑五.四台尺,長六.二台尺,係全省最大的鐘鼓,莊嚴壯觀。
此外,還有兩座全世界最高的寶塔燈,安置於佛座兩邊,以示佛法的光明,遍照人寰,以智慧之燈照破無明黑暗,為全世界帶來和平的展望。此寶塔燈每座直經六台尺,高約三十台尺,計七十二層,鑲崁有七千二百尊佛像。
「洪鐘初叩,檀那信施皆幸福;洪鐘再叩,九華本願幽冥眾生息苦輪;洪鐘三叩,世界大眾得和平。」這是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廿七日星雲大師為地藏殿落成,菩薩聖像開光時所開示的法語。 地藏殿位於東山,沿著大佛城,龍亭而下,見到八十二尊地藏菩薩立像即是。殿內奉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。」
的大願地藏王菩薩,並有中型佛像七百五十尊,小型一千五百尊,舉目所見皆有佛像,此是佛光山各殿堂之特色。
而別具意義的是幸福鐘---「洪鐘初叩、寶偈高吟、上徹天堂、下通地府。」時時發出幸福的鐘響,啟化憂苦眾生悉離苦海。
大智殿位於佛光山東山,緊鄰大佛城,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的區域內。
樓下是中央上人紀念堂,中央上人紀念堂,乃為紀念民國初年革命僧宗仰上人而設,上人是本山祖師,因他中興了棲霞,是禪宗臨濟法脈下第四十四代祖師。啟用時,開山大師曾說法偈曰:「是真性男兒,乃實踐佛陀救世誓願。
在我青年志士,共效法上人愛國精神。」充分說明希望來此同參共學的佛子們,緬懷上人行菩薩道的偉大精神,普化眾生。紀念堂樓上為大智殿,供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,與西山之大悲殿遙遙相望。
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學生教學區,於一九七四年動土施工,建成後有一千餘坪用地,直至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大佛城接引大佛開光時,同時落成啟用。佛光 山男眾佛學院教學區包括大智殿及宗仰上人紀念堂等,計有馬鳴樓、龍樹樓、無著樓、世親樓等四棟大樓。一九八三年,大師為鼓勵男眾青年學佛,特在原男眾學部 學生教學區設立「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」,「男眾學部」乃正式成立。一九九○年男眾學部北移台北縣石門鄉的北海道場。
一九九五年,再將男眾學部遷回東山的男眾學生教學區,直至今日。
『採高屏之沙石,取西來之泉水;集全台之人力,建最高之大佛。』當星雲大師為聖像開光之時,說法一偈,道盡了大佛塑造的因緣與艱難。大佛城座落於佛光山東 山,與大智殿相毗鄰,居高臨下,數十里外即可目睹佛像慈容,於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七日破土興建,六十四年十一月開光啟用,同時間舉行三天萬緣法會。
大佛全長一百二十餘尺,為東南亞之最高佛像,全身呈金黃色,面向東山日出,俯瞰高屏溪,與天候相呼應,氣象萬千,各有不同景色與氣氛。大佛右手上舉,表示放大光明,猶如大海的燈塔,為黑暗的娑婆世界作導航;左手低垂呈接引之勢,猶如慈祥的母親,接引眾生到達安樂的地方。
大佛城以四百八十尊接引佛環繞著接引大佛,猶如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般的肅穆。諸佛菩薩「願將雙手常垂下,撫得人心一樣平。」佛光山塑造大佛,也是本著垂慈接引的慈心悲願,今日我們登高彼處得以瞻仰,實應緬懷德韶,飲水思源。
接引大佛蓮座的入口處迴廊牆壁上,塑有大懺悔文、毘尼經三十五玉佛,四週均為五方佛、無量壽佛、四臂觀音、白度母、綠度母,並有飛天舞躍其間,護法金剛排 列其中,神情生動,栩栩如生,如見敦煌之佛蹟。另有酷似龍門石窟之毘盧遮那佛,文殊普賢兩菩薩、迦葉阿難二尊者,大小兼揚、顯密融通、氣度恢宏,並有明鏡 高懸,光光相映,恍如置身於三千大千世界中。中央須彌座下,設有「大佛法語」,為參禮者開示法語,增長慧解。
『採高屏之沙石,取西來之泉水;集全台之人力,建最高之大佛。』當星雲大師為聖像開光之時,說法一偈,道盡了大佛塑造的因緣與艱難。大佛城座落於佛光山東 山,與大智殿相毗鄰,居高臨下,數十里外即可目睹佛像慈容,於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七日破土興建,六十四年十一月開光啟用,同時間舉行三天萬緣法會。
大佛全長一百二十餘尺,為東南亞之最高佛像,全身呈金黃色,面向東山日出,俯瞰高屏溪,與天候相呼應,氣象萬千,各有不同景色與氣氛。大佛右手上舉,表示放大光明,猶如大海的燈塔,為黑暗的娑婆世界作導航;左手低垂呈接引之勢,猶如慈祥的母親,接引眾生到達安樂的地方。
大佛城以四百八十尊接引佛環繞著接引大佛,猶如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般的肅穆。諸佛菩薩「願將雙手常垂下,撫得人心一樣平。」佛光山塑造大佛,也是本著垂慈接引的慈心悲願,今日我們登高彼處得以瞻仰,實應緬懷德韶,飲水思源。
接引大佛蓮座的入口處迴廊牆壁上,塑有大懺悔文、毘尼經三十五玉佛,四週均為五方佛、無量壽佛、四臂觀音、白度母、綠度母,並有飛天舞躍其間,護法金剛排 列其中,神情生動,栩栩如生,如見敦煌之佛蹟。另有酷似龍門石窟之毘盧遮那佛,文殊普賢兩菩薩、迦葉阿難二尊者,大小兼揚、顯密融通、氣度恢宏,並有明鏡 高懸,光光相映,恍如置身於三千大千世界中。中央須彌座下,設有「大佛法語」,為參禮者開示法語,增長慧解。
佛光山叢林學院建築之美,令人身在其中有幸福之感。古樸的大悲殿,供奉著觀世音菩 薩,殿內氣氛優雅寧靜,是同學早晚課誦的殿堂,慈悲善心的氣度也在日日課誦中自然形成。除了古樸外,整個學院充滿著傲岸宏偉和靈山之氣。所有建築散發開山 時艱苦卓越的精神,每思及此,同學更容易體會佛法「珍惜因緣」、「感恩惜福」的教育。
一座寶僑橫跨兩座山嶺之間,自然而然比對了兩個迥異的世界。橋的彼岸,世塵喧擾、人聲雜沓、遊人如織、川流不息;橋的此岸,暮鼓晨鐘、莊嚴寧靜、院舍清 爽、綠竹掩映,宛若世外桃源、人間淨土。四面環拱的院舍中,長柏青松挺立在成佛之 道二側,宛如龍天神將守護圍繞。此外,大悲殿外寬闊的前庭,六十坡上遼闊的視野,都是課餘飯後的最佳去處。無論是沈思、靜坐或課誦、閱讀,這都絕對是心靈 上莫大的享受!
佛光山叢林學院如大冶洪爐,有來自各個不同環境背景、不同國籍的學生,經過它的千錘百鍊自能成器成鋼;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也如溫沃的土壤,孕育菩提幼苗,參學的莘莘學子若能安住潛學,不求速成,未來佛教必然法將輩出,大振宗風。
大悲殿位於佛光山西山,在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的區域內。 大悲殿完全是我國宮殿式的建築,建地八千平方尺,高六十六尺,其中供奉了二丈高的白衣大士,四週另有一萬尊觀音聖像,外廊牆壁四周是十二幅觀音菩薩應化事 跡的浮雕,富麗堂皇,莊嚴美妙,使人身入其中有如置身佛國之感。建造期間,正面是新落成的院舍,東面是幾十尺的深溝,搬運沙石、建材備加困難。雖處惡劣環 境之下,然而大師與全山大眾不畏艱辛,不懼困苦,終於在民國六十年四月完成本山第一座殿堂。
正門對聯為:「遍娑婆世界千手千眼化身無量數遊十方國土大慈大悲度眾憶恒沙」大悲殿四周外面的牆壁上,有普門品的經文與事蹟印證的記載。
寶橋是溝通叢林學院女眾學部、大悲殿,與朝山會館的管道。亦是當年大師從修道區往返信眾區,說法開示,溝通必經之地,許多開示說法的腹稿,都是在這一條寶橋上靈光乍現所產生的。
為發揚佛陀慈悲救世之精神,秉承先總統 蔣公關懷婦幼福利之德意,星雲大師與前交通銀行經理徐槐生居士,特發起創辦大慈育幼院。民國五十九年蒙高雄縣政府正式批准成立。
三十幾年來培育出五百多名原是失怙的孩子,身心健康的回歸社會奉獻自己。八十九年更跨越國際,認養南非百名孤兒,幫助轉型中的南非培育優秀的下一代,九十年十月成立大慈成長營,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。育幼院至九十年十月止,院童近有七百位。
院舍從最初暫宿東方佛教學院的懷恩堂智度堂,至後來的二層樓房乃至現在六層樓高的大樓,設有辦公室會客室、活動中心自習教室、寢室、廚房、齋堂、浴廁、醫務室、佛堂、輔導室、儲藏室、兒童圖書館等。多年的辛勤用心經營,今日的大慈育幼院成為最溫馨的大家庭。
開山大師為發揚傳統敬老孝道之精神,增進家庭倫理之和諧,安頓老人安樂的生活,發起創建「佛光精舍」,提供老人們安養,作為頤養天年之所。佛光精舍位在佛 光山西邊的山坡高地,風景幽雅,與普門中學相毗鄰,從民國六十三年十月起開始興建,有公寓式的「慧淨樓」、「明心樓」、「智道樓」──三棟兩層樓房。民國 六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落成啟用,迄今已近三十年。
目前進住者少數是出家人,其餘都是皈依三寶的信徒,有退休的公務人員、大學教授、軍官、律師、企業家等,他們都有美好家庭,自費來精舍是為尋求另一種「出離」的修行生活。
老人多病是生理上自然現象,服務人員本著慈悲為懷的精神,以菩薩般的愛心、耐心去照顧老人,小病到本山佛光診所醫療,重病立即以救護車送到大型醫院急診。
因此,在精舍安單的每一位老人,皆能得到妥善的照顧,讓家眷可以安心而無後顧之慮。
佛光山由五座山嶺連綿而成,呈蓮花瓣狀,亭台樓閣,脩竹高榭,莊嚴蕭穆,輝映成趣。峨嵋金頂就位於最高的一座山巔,殿內供奉普賢菩薩。峨嵋金頂四周欄楯層 層,居高臨下,俯視群山,民國七十三年興建,七十六年開放參拜,星雲大師特題名為「棲霞禪苑」。是為紀念祖庭攝山棲霞寺,分燈於寶島臺灣而設的。偈云: 「攝山棲霞寺,分燈到臺灣;佛光永普照,法水永流長。」
佛光山大悲殿的觀世音菩薩、大智殿的文殊師利菩薩、地藏殿的地藏菩薩,與普賢殿的普賢菩薩已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雄偉風貌展現出來。期使朝斯山、登斯殿的信眾,人人皆能具足四大菩薩悲、智、願、行的精神宗風。
留言列表